“多干多错,少干少错,不干不错。”基层流传的这句顺口溜,看似自嘲,实则精准勾勒出“洗碗效应”的现实困境:越是主动担当、积极作为,出现失误的概率越高;反之,袖手旁观则可“全身而退”。若任由此类心态蔓延,无人愿“洗碗”、敢“洗碗”,集体事业便会陷入“锅碗瓢盆堆积如山”的停滞僵局,改革发展的活力也将被消磨殆尽。破解这一难题,关键在于筑牢容错纠错的“安全网”,让“洗碗者”暖心、“摔碗者”安心。
“三个区分开来”,正是破解“洗碗效应”的根本遵循与精准良方。这一重要论述如同一把精准的标尺,清晰划定了容错与问责的边界:将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、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,与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;将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错误,与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;将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,与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。三条界线泾渭分明,既守住了纪律底线,又为干事者卸下了思想包袱,让广大干部尤其是基层年轻干部吃下“定心丸”。
基层年轻干部是改革攻坚的“先锋队”,他们朝气蓬勃、思维活跃,敢闯敢试的劲头是推动发展的宝贵财富。但经验不足、方法尚浅的客观现实,让他们在探索实践中难免遭遇挫折:推动新项目时可能因市场突变未达预期,破解老难题时或许因方法创新出现程序瑕疵。此时的处置导向至关重要:是简单贴上“能力不足”的标签一责了之,还是复盘总结后鼓励再出发?是因程序瑕疵否定全部努力,还是肯定担当精神并指导完善流程?不同选择,直接关乎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。
回溯过往,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寻乌提出的“说服教育重于惩罚”,早已揭示出我党干部管理的核心逻辑——惩戒是手段,成长才是目的。不分情形、不辨性质的“一刀切”问责,看似维护了纪律权威,实则会寒了干事者的心,助长“躺平”“佛系”的消极风气,最终导致“慢作为、不作为、不敢为”的乱象滋生。这种“一棍子打死”的做法,远比失误本身更伤事业根基。
落实“三个区分开来”,绝非停留在文件上的口号,而需转化为具体实践中的“撑腰行动”。上级组织和领导要切实扛起“为担当者担当、为负责者负责”的责任,当好基层干部的“坚强后盾”。当干部因锐意进取出现失误时,既要深入调查、厘清事实,杜绝“好人主义”式的放任纵容;更要客观研判、精准定性,避免“简单化”的问责处理。唯有依规依纪作出公允结论,让干部真切感受到组织的温度与审慎,才能实现“问责一个、警醒一片、激励一方”的效果。
“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。”改革之路从无坦途,创新之举必伴风险。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,必然是宽容探索、激励担当的集体。当容错纠错机制清晰回答了“为何容”“容什么”“怎么容”,基层干部才能彻底摆脱“怕摔碗”的焦虑,放下包袱、轻装上阵,迸发出“抢着洗碗”的干事热情。(石桌子乡人民政府 高彤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