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四月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北京军颐中医医院的访谈室,李女士摩挲着手中的热茶,眼眶微微泛红。她身旁,八岁的小军(化名)正安静地翻看着绘本,时不时抬头冲母亲甜甜一笑。谁能想到,这个乖巧的孩子,曾被贴上“坏孩子”的标签长达两年。而李女士也在漫长的求医路上几近绝望。回忆起孩子的患病经历,她声音哽咽:“这一路太难了,真的要感谢杨红宣主任。”
从 “熊孩子” 到确诊:一场漫长的困惑与挣扎
“他从小就坐不住,我以为只是活泼。” 李女士手指无意识地划过保温杯的杯身,杯壁凝结的水珠洇湿了纸巾。小军的异常行为始于幼儿园大班,集体活动时,别的孩子搭积木,他却会突然掀翻同伴的作品;午睡铃响后,他能在寝室里上蹿下跳半小时。升入小学后,课堂成了 “灾难现场”—— 课本被撕成碎片,橡皮被啃成碎屑,甚至在数学课上突然跑到走廊大喊:“我要去抓蝴蝶!”
“那段时间,我每天都在道歉,连手机铃声都成了噩梦。” 李女士声音发颤,手机里至今存着数十条家长群的指责信息。直到某次公开课,班主任发来的照片刺痛了她的心:全班孩子整齐列队,唯有小军仰躺在阶梯上,眼神空洞地摆弄衣角。
2023 年 5 月,一纸 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DHD)多动冲动型” 的诊断书,让她在诊室里泣不成声 —— 原来孩子不是顽劣,而是生病了。
求医无果:在绝望中寻找微光
确诊后的一年间,李女士带着小军辗转七家医院。有的医生开了药便不再跟进,导致孩子出现严重嗜睡;有的机构推销万元课程,却连基本的行为评估都没做。更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:丈夫同期确诊双相情感障碍,家庭收入锐减,她不得不在医院和工作间疲于奔命。
转机出现在 2024 年初的深夜。李女士在网上刷到了杨红宣主任的报道,看到很多孩子再杨红宣主任的 “多学科联合诊疗” 下,从抑郁自闭变得开朗健谈。抱着最后的希望,让她连夜订了进京的车票。
初见杨红宣:专业与温度交织的诊疗
“杨主任人特别好,非常专业,对孩子很有耐心。” 李女士回忆初诊时,杨红宣没有急于询问病情,而是默默观察小军在诊室里的一举一动 —— 他如何打翻水杯,怎样反复开关抽屉,甚至留意到孩子啃咬指甲的频率。随后展开的 “多维度评估” 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,脑电图、Conners 行为量表、神经发育专科观察记录…… 每个环节都严谨细致。
“前额叶执行功能发育滞后 2.3 年。” 会诊时,杨红宣指着脑部 CT 影像,用铅笔圈出异常区域,“就像汽车的刹车系统失灵,不是孩子不想控制,是大脑还没学会。” 他联合神经内科、中医科、心理科专家,为小军量身定制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:中药方精确到克,根据舌象每周调整;针灸选取百会、神庭等穴位,配合经颅磁刺激修复神经突触;行为训练则从最简单的 “静坐三分钟” 开始,逐步建立规则意识。
治疗之路:细节中的医者仁心
治疗初期,小军对针灸充满抗拒,哭闹着要 “逃离这个扎人的地方”。杨红宣一直耐心地安抚孩子,无论何时,杨红宣不仅秒回消息,还远程指导李女士通过按摩神门穴缓解症状。
面对抗拒针灸的小军,杨红宣主任总是蹲下与孩子平视,用 “赶跑调皮小虫子” 的比喻安抚,还掏出卡通贴纸逗孩子开心,直到小军破涕为笑才开始治疗。住院期间,杨主任每天提前半小时查房,仔细查看护理记录。查房时,他半跪床边,检查瞳孔、触诊肌肉,轻声询问孩子状况,从病情变化到情绪波动,从用药剂量到饮食禁忌,每个细节都逃不过他的眼睛。
治疗之外,杨主任时刻在线。无论是清晨六点家长发来孩子夜间躁动的消息,还是深夜的紧急求助,他都能在及时回复,还远程指导李女士如何帮助孩子缓解症状。
重绽笑容:从 “问题儿童” 到 “进步之星”
2025 年的春天,小军彻底告别了 “问题儿童” 的标签。他能安静读完一本绘本,主动帮同学捡起掉落的文具,甚至在班级竞选时,用流利的发言当选自然课代表。李女士的手机不再频繁响起,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发来的表扬短信。
访谈结束时,李女士展示了一段视频:小军在学校的联欢会上朗诵诗歌,声音清脆如铃。“他治愈的不仅是孩子,也拯救了我们全家。”李女士激动地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