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讯小记者声明

常州乡村振兴的喜与忧

2022-11-08 18:29:17    来源: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    

华讯网常州11月8日电(杨黎 通讯员:国调轩 李飞怡)为了解常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,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(以下简称常州队)围绕村庄建设、产业特色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对7个行政村、204户农村居民开展专题调研,调研结果显示,常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、基础设施建设、群众生活水平进入“高速通道”,但农村空心化、老龄化现象显现,公共服务城乡差距较大等短板问题需引起重视。

一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

(一)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激发乡村活力

一是农业综合产能稳步提升。数据显示,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142.6万亩,同比增长1.2%,总产量69.5万吨,同比增长0.7%;新建高标准农田4.2万亩、新建“精美小菜园”350个;拥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2家,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832家、农民合作社562家,形成一批优质粮油、应时鲜果、花卉苗木、茶叶、食用菌等特色主导产业。

二是创新驱动增强产业支撑。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64.5%提高到2021年的71%,科技创新成为常州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。溧阳着力打造动力电池、绿色精品钢产业集群,武进聚焦石墨烯产业、夏溪花木电商产业+旅游创新发展,让新兴产业赋能乡村发展。在农村电商发展领域,2022上半年全市从事农业电子商务销售主体367个,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和自建平台网店数达到503个,上半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超过33亿元。

三是休闲旅游开拓乡村经济新蓝海。近年来,常州建设全域美丽乡村,全市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持续壮大,产业要素不断完善,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从“吃住行游购娱”传统要素向“商养学闲情奇”新要素扩展,全市休闲旅游农业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252万人次,实现营收41.8亿元,带动7.2万户农户增收。

(二)农村居民收入迈上新台阶

常州市农业农村改革加速推进,各类富民政策和助农增收举措相继推出,常州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态势。2013年,常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69元,2014年突破2万元,达到20133元,2019年突破3万元大关跃上新台阶。2021年常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22元,比2013年增加17653元,累计增长97.2%,年均增长8.9%,比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了1.2个百分点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,自2013年首次收入比跌破2.0后,城乡收入差距始终低于2.0,由2013年的1.997缩小到2021年的1.837:1。

(三)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

一是农村公路建设不断推进,农路养护水平持续提升。常州农村公路高点定位、高标推进,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成效显著。2021年,常州累计投资2.98亿元,建成农村公路53公里、改造危桥10座,建成农村公路安防工程62公里。调研表明,七成以上村民对农村公路建设总体较为满意,认为农村公路工程项目有效地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。92.2%的村民认为农村道路基本完善,28.9%村民认为农村公路建设实施后对相对减少了出行时间。目前,全市县道优良路率达97.4%,乡村道优良路率达86.4%。

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,村庄环境面貌有效改善。全市累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410个,创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、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8个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6个。100%的受访行政村建有公厕;99.0%的受访村民已进行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(旱厕改造);85.7%的受访村配备了污水处理设施(雨污分流)并正常使用。此外,常州建立全域垃圾处置体系,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和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全覆盖,当前累计投放户分类桶21.31万只、村分类桶8.56万只、收集车739辆,累计建成农村易腐垃圾处理设施100座,日处理规模达82.1吨。100%的行政村建有生活垃圾点和配备专人回收;94.1%的村民认为所在村的垃圾清运较为及时。

(四)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

从医疗情况看,100%的行政村建有村卫生室;98.0%的村民表示疫情期间所在的村卫生室在疫情防控方面做得较好,增强了安全感。从参保率看,85.7%的行政村医保参保率在90%以上。从养老情况看,85.7%的村建有居民养老服务点;95.1%的村民对农村养老服务表示满意。从文化娱乐服务看,100%的行政村建有图书馆或文化站,同时配备健身广场和健身设施;95.6%的村民对村内的文化体育设施表示满意。

(五)农村“沉睡资产”焕发活力

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作为盘活农村“沉睡资产”,是激活农村发展活力、推动农村产权要素流动、优化配置资源的重要载体。近年来,常州统筹用地空间布局,优化自然资源配置,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多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,率先实现了宅基地和房屋使用权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在线流转,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资源。2022年4月份成交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、水面经营权、集体资产使用权流转等项目549个、成交金额2.09亿元。

二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瓶颈与短板

(一)生产资源有所下降。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扩大,全市耕地面积与前几年相比有所减少,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。例如太湖、隔湖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等因素,造成全市水产养殖面积呈下降趋势,一定程度加剧了水产品产量增加的难度。2021年,全市水产养殖面积28.38千公顷,比上年下降10.8%。

(二)农村空心化、老龄化挑战依旧严峻。一是农村人口总量减少,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现象加剧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,全市乡村常住人口为119.94万人,城镇化率为77.6%。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21.0万人,与六人普相比,减少了48.1万人。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,农村有知识、有文化、懂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进入二三产业就业,农业青壮年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,调查中39.2%村民家中有2个青壮年劳动力,而六成以上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或读书。由于村内没有学校,优质教育资源多集中于城镇,年轻人因子女教育多搬迁至城镇居住。二是农房闲置率较高,调研的7个村反映,村内房屋空置率在20%-30%,由于80、90年代农村房屋结构以砖木为主,年数长了便沦为危房空房。三是农村老龄化引发“银发危机”,调研中近一半老人处于亚健康、17.7%老人疾病缠身,87.3%的村民表示选择村里养老,养老群体日益增加,但农村养老服务保障相对不足,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面临严峻挑战。

(三)城乡差距制约一体化发展。一是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短板。33.3%的受访对象反映,在推进燃气下乡,农村地区教育、卫生、物流、快递、购物等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有待加强;25.5%的村民反映农田水利、农业基础设施支撑力较为脆弱。二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。59.8%的受访对象希望在公共医疗卫生、社会保障(农村医疗救助制度、农村养老等)方面加大政策倾斜;从医疗保障情况看,约一半受访村民表示村卫生室设施不完善,药品较少,人手不足,技能水平不高。

三、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

(一)大力培育乡村人才。坚持“内培”与“外引”并重,实施“龙城英才计划”农业优秀乡土人才选拔工程,大力开展农村电商、乡村旅游、生态农业等领域的人才创业培训。完善吸引人才返乡留乡的政策支持体系,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懂村庄规划设计、文化技术、经营管理的人才投身乡村建设。

(二)加速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。重视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,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,推动农村土地有序向生态农业园区、家庭农场集中,进一步发展农业规模化。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,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,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。

(三)推进公共服务更趋完善。优先发展农村教育、健康、医疗、养老、文化等公共服务,推动优质教育、医疗等资源向农村流通。推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,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,将农村幼儿园建设纳入到镇村规划中,鼓励村集体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自主经营、合作经营、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。

(四)积极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。强化产业支撑,加强“经济造血”功能,挖掘就业岗位,建立完善完整的农业产业链,充分发挥村级资源优势,依托现有农业生产大户、农业龙头企业、农民合作社带动集体经济增收,通过以集体资产入股等形式,形成统一生产经营的发展道路。

[责任编辑:杨黎]
呵护地球
鲁冰花

关于我们| 网站概况| 法律顾问| 服务条款| 人员查询| 广告服务| 供稿服务| 合作伙伴| 网站声明| 版权所有| 联系我们

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·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

电话:010-63607677  邮箱:huaxunzx@163.com

备案号:京ICP备17046357号-1

Copyright© 2016 Huaxun.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