妇幼中医:教您科学应对秋季腹泻
俗话说“一场秋雨一场凉”,随着秋风送爽,气温骤降,一种困扰着许多大人和孩子的“秋季特产”——秋季腹泻,也悄然而至。在西医看来,这多由轮状病毒等引起,中医将本病归于“泄泻”范畴。今天,就让我们从中医的角度,读懂它、预防它、并科学地应对它。 一、秋季腹泻的原因:不止是“吃坏了肚子” 节 气 1. 外感寒湿邪气: 秋天气温转凉,尤其是早晚。若不慎感受风寒,邪气会从体表或口鼻侵入脾胃,导致脾胃功能失调,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,所谓“湿盛则濡泻”。简单来说,就是寒气加上湿气共同作用,导致了腹泻。 2. 脾胃虚弱是内因: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。夏季贪凉饮冷,已经埋下了损伤脾胃的种子。进入秋季,本就疲惫的脾胃难以适应天气变化,一旦遇到外邪,或饮食不当,就容易“失守”,无法正常运化水谷,从而上吐下泻。 3. 燥邪伤阴,虚实夹杂:秋燥会耗伤人体的津液(阴液),导致口干、皮肤干。腹泻又会大量流失水分,加重阴液的耗伤,形成“气随液脱”的虚弱状态。所以,秋季腹泻不仅是“寒”和“湿”,常常伴有“燥”和“虚”的复杂情况。 二、 科学应对,中医有妙招 节气、 科学应对,中医有妙招 面对秋季腹泻,核心原则是“驱邪”与“扶正”并举,切忌盲目使用强力止泻药,以免“闭门留寇”,将病邪关在体内。 1. 饮食调理 ①立即止损:暂停一切生冷、油腻、辛辣、甜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(如牛奶、鸡蛋、肉类等),给肠胃放个假。 ②推荐食疗方: 焦米汤:将大米在锅中炒至焦黄,然后加水煮成粥。焦米能健脾,温和止泻,非常适合婴幼儿和成人初期腹泻。 生姜红糖水:针对寒湿型腹泻,几片生姜、一勺红糖煮水,能温中散寒,缓解腹痛腹泻。 山药粥:腹泻后期,脾胃虚弱,可以用健脾止泻的干山药片(药效更好)或新鲜山药与大米同煮,能有效恢复脾胃功能。
2. 脏腑推拿
🌸 天枢穴:位于肚脐旁开2寸(约三指宽),左右各一。用拇指按揉,能调理肠腑,理气行滞止泻。
🌸 足三里穴: 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,胫骨旁一横指。是“足阳明胃经”的要穴,是强身健体的要穴,按揉可健脾燥湿,生发胃气,止泻兼强身。
🌸 神阙穴(肚脐): 用掌心搓热后,温和地摩挲肚脐,直至感到腹部温暖。有助于驱散腹中寒气。
3. 中药贴敷:将温脾健胃的中药,贴敷于神阙、天枢、中脘、足三里等穴位,通过皮肤吸收治疗疾病,避免口服药对肠胃的刺激。
4. 艾灸:可以艾灸足三里、脾俞穴来强健脾胃,点燃艾条,对准穴位进行定点温和施灸,距离皮肤2-3cm,以皮肤红晕为度,一周2-3次。
三、防患于未然
节、 防患于未然
气
1. 保暖腹部:秋季昼夜温差大,及时添加衣物,尤其要保护好腹部和脚部,避免寒邪直中脾胃。
2. 饮食温和:减少冷饮、寒凉水果(如西瓜)的摄入,多吃温热、易消化的食物,如粥、羹汤。可适当食用白色食物润肺,如梨(蒸熟吃)、银耳、百合等。 3. 规律作息: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” 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,有助于保护人体正气。 4. 调畅情志:秋悲易伤肺,肺与大肠相表里。保持心情愉悦,多晒太阳,进行散步、太极等缓和运动,能增强免疫力。 四、何时需要立即就医? 节、何时需要立即就医? 气 虽然中医方法温和有效,但出现以下情况,请务必及时就医: 🌸 腹泻剧烈,频繁呕吐,无法进食进水,出现脱水症状(如眼窝凹陷、口干、尿少、精神萎靡)。 🌸 伴高热不退。 🌸 大便带血或脓液。 🌸 腹泻超过3天未见好转,或伴有剧烈腹痛。 🌸 婴幼儿、老年人或本身有慢性疾病者。 秋季腹泻是身体在季节转换时发出的一个信号。借助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智慧,我们不仅能更科学地应对它,更能通过调整生活方式,从根本上强健我们的脾胃,安然度过“多事之秋”。记住,预防永远大于治疗,养好脾胃,就是守护好我们健康的根本。